Back

Press releases

家福會「物管與鄰舍支援家庭需要狀況」研究發現: 超過90%保安與鄰舍願意為促進家庭幸福多行一步 提倡「社區鐵三角」與政府及社福機構攜手 共建「家家互護」保護網 (Chinese Version Only)

(2023-02-06)

香港家庭福利會(家福會) 於去年進行「香港家庭幸福指數」研究,除了發現家庭幸福出現「貧者越貧」的現象,還發現本港家庭的「社會連繫」、「社會資源」分數屬最低級別。此現象反映家庭與外界的聯繫不理想,並影響家庭幸福狀況。因此,家福會積極透過不同渠道及協作,強化家庭內外的互動,期望有需要的家庭能適時得到支援。

為了解香港家庭,特別是有求助需要的家庭的相關狀況,亦鑑於鄰舍及物業管理人員(下稱「物管人員」)是一般家庭較常接觸的人士,家福會於去年11月至12月期間進行了「物管與鄰舍支援家庭需要狀況」研究,就4大方面探討鄰舍及物業管理人員面對居民求助時的狀況,包括(1)觀察居民需要、(2)回應居民需要時的考慮及困難、(3)與居民的連繫和關係、(4)如何在可行情況更有效為居民提供協助,以改善香港家庭在「社會連繫」和「社會資源」方面的狀況。當中收集了630位最近3個月曾在住宅大廈任職的物管人員及344位公眾人士的回應,並於今日(2023年2月6日)公佈結果,重點如下:

  1. 研究顯示近90%兩類受訪者曾接觸居民有求助或表達需要:

    受訪物管人員當中最多接觸居民表達的是「與鄰居不和」(43%),其次為「自己的需要」(26%),以及「經濟需要」(25%)。而受訪公眾人士最多接觸鄰舍有「育兒需要」
    (35),「育兒需要」當中包括「育兒管教」(33%) 及「兒童成員迫切需要」(5%),其次是「照顧長者」(24%)。

  2. 超過90%兩類受訪者均願意作出支援,唯三「不」令86%受訪公眾人士未能主動提供支援:

    在面對種種非責任範圍內的家庭需要,兩類受訪者均有超過90%願意作出支援,當中都是以「聆聽」、「自己提供意見」和「分享社區資源的地點」為最多受訪者選擇的首三項,但同時亦發現有86%受訪公眾人士表示三「不」令他們未能主動提供支援,有32%表示「『不』確定情況」,其次是「與當事人或他們的家庭『不』熟悉」(21%),以及「擔心當事人『不』願意接受幫忙」(21%)。

    受訪物管人員則反映在表達幫助居民時,最多遇上是「『不』確定情況」 (30.5%),其次是「手頭上『沒有』相關資料可以提供給當事人」(23.4%)。

  3. 相對一般家庭需要,「育兒需要」更需要大眾關注:
    研究發現有超過80%受訪公眾人士表示在過去3個月曾接觸到鄰居求助,當中有35%為「育兒需要」。另外,有近70%受訪公眾人士表示在過去1年有接觸鄰居在育兒上出現一些狀況,有52%表示曾遇上的狀況是「小朋友大哭」、16%表示曾遇上「父母指會打小朋友」,另外有11%發現「單位內傳出懷疑打小朋友的聲音」的情況,反映有育兒需要的家庭較少由當事人或家庭直接主動求助,但情況亦猶為值得關注。

從上述情況,可見當家庭有求助需要,不論是物管人員以及鄰舍亦願意為家庭幸福多行一步,但他們亦遇上不同困難。針對調查結果,家福會有以下4項建議:

  1. 加強物管與社區資源的配合、增加社區資訊流通性:
    不論是物管人員,抑或公眾人士,在幫助有需要家庭時亦受限於社區資訊流通性,令他們未能及時為當事人提供即時資訊。家福會建議物管公司可考慮在住宅大廈的大堂或鄰近的當眼處設立一個空間作為「社會資源閣」,擺放及定期更新該區的社會資訊,例如社福機構或部門的單張、海報及求助熱線,為物管人員及居民提供即時資訊。

  2. 加強對物管人員的支援,提供軟硬件配套:
    受訪公眾人士表示,當留意到鄰居在「育兒」上出現狀況,有超過20%會選擇通知物管人員,另有少部分會報警及幫當事人聯絡慈善機構或政府部門,反映當出現緊急情況時,物管是居民首要的主要求助對象之一,所以物管人員是否有足夠的心理及技術支援及承托去處理相關求助,是至為關鍵。

    在社福服務方面,香港對老人、青少年、兒童、家庭等人士均設立了相應中心,並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只是分類繁多,除了有不同服務對象外,不同服務類型亦可能按不同區域劃分,而當中的分類並非物管人員能透徹了解及掌握。建議物管公司與專責社福的政府部門或機構合作,為物管人員提供相應軟硬件配套,例如快速查閱該區社會資源的分類表,或提供相關訓練,讓他們知道評估家庭需要的扼要,減低對情況的不確定性,從而更能適切回應居民求助。

  3. 加強公眾教育及資源,讓鄰舍更有效幫助有迫切需要家庭:
    受訪公眾人士表示,在協助有需要支援的家庭面對一定困難,當中有超過3成為「不確定情況」,以致未能精準地針對家庭需要提供協助。家福會建議政府部門或社福機構加強社區教育及宣傳工作,提升公眾人士對識別有迫切需要家庭的意識及能力,一方面可以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適時的實質支援,另一方面能夠發揮「守望」作用,積極預防家庭危機的發生。

  4. 加強「社會連繫」,形成「家家互護」的保護網:
    是次研究顯示有超過2成受訪公眾人士因為「與當事人或他們的家庭不熟悉」而未有作出協助,「社會連繫」乃家庭幸福當中重要一環,而保持家庭的「社會連繫」,能承托家庭受到及時支援,避免悲劇發生。為了加強「社會連繫」,建議政府增設更多社區中心提供聚腳點。另外物管公司亦可考慮與慈善機構或政府部門合作,在屋苑範圍內為居民提供各類活動及小組,幫助建構立物管與居民,以及鄰舍間的關係,形成「家家互護」的保護網。

香港家庭福利會青少年服務高級經理李夏儀女士表示:「是次研究,讓我們確立當家庭面對大大小小的需要時,除了家人外,物管人員及鄰舍無疑是最大的後盾,可以即時和及時提供協助。其實每一個人也是社區的重要成員之一,同時亦擁有寶貴的資源,為建立友善社區出一分力。只要大家「多行一步」,不論是營造友善的居住環境、建立友善的睦鄰關係、或是加強社會資源的運用,再配合政府及社福機構提供軟硬件配套,攜手發揮「社區鐵三角」的力量。」

此外,是次研究能夠進行,有賴各企業夥伴的支持,包括(排名不分先後):香港房屋協會、港鐵公司、南豐物業管理,以及威邦物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

南豐物業管理董事兼總經理李國民先生表示:「貫徹集團『SEWIT』的可持續發展框架,南豐物業管理於日常物業及設施管理營運中,積極注入各項推動社區共融的舉措,致力為旗下管理物業的客戶提供更適切的支援與服務。感謝香港家庭福利會的邀請,是次參與研究亦讓我們進一步了解物業管理人員與客戶的連繫,有助公司計劃未來員工培訓發展,從心理及技能方面更有效支援前線工作。」

香港家庭福利會青少年服務高級經理李夏儀女士指出物管、居民與政府及社福機構應攜手合作,共同發揮「社區鐵三角」的力量,共建關愛社區。

附表:兩類受訪者回應概要

  物管人員回應
(606人)
公眾回應
(342人)
居民主動求助方面:









89.6% 84.2%
過去三個月曾在工作期間接觸到有求助需要的居民 - 與鄰居不和 (43.1%)
- 自己的需要 (26.2%)
- 經濟需要 (25.1%)
- 育兒需要 (34.8%)
- 照顧長者 (24%)
- 自己的需要 (21.9%)
求助種類 - 聆聽 (79.4%)
- 自己提供意見 (31.2%)
- 聆聽 (59.6%)
- 自己提供意見 (33.9%)
當收到鄰居求助會作出的行動 61.4% 43.5%
過去3個月曾幫助居民 61.4% 43.5%
每星期幫助居民一次 16.4% 8.2%
遇到的困難 - 不確定情況 (30.5%)
- 沒有相關資料可以給當事人 (23.4%)
- 不確定情況 (31.6%)
- 與當事人或他們的家庭不熟悉 (21.3%)
-不清楚社會上有什麼資源可以幫助 (21.1%)
鄰居觀察家庭需要方面:
過去一年有接觸鄰居有支援需要的情況 / 68.7%
每月最少發現一次 19.9%
觀察到的情況 - 小朋友大哭 (52.3%)
- 父母指會打小朋友 (15.5%)
- 單位內傳出懷疑打小朋友的聲音 (10.5%)
採取的行動 - 聆聽 (40.1%)
- 通知前線物業管理員/保安員/管理處 (22.2%)
- 報警 (6.4%)
- 幫當事人聯絡慈善機構或政府部門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