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家福會舉辦「護老者論壇 - 新世代家庭護老多面『睇』」 跨界別學者與照顧者 討論如何協作提升護老成效
(2024-12-20)按本港統計處推算,至2046年每三名港人中便有多於一名是長者,而獨居長者住戶數目在過去十年升近六成。與此同時,社會上出現不同的養老、護老模式,例如移民家庭、大灣區養老等,為長者本身及護老者帶來新挑戰。為凝聚各方力量,香港家庭福利會(家福會) 昨天(12月19日)舉行「護老者論壇- 新世代家庭護老多面『睇』」,邀請了社福、教育以至醫療界別的專家,討論如何透過跨界別協作模式,支援家庭以提升護老成效,吸引了近二百人參與。
論壇邀得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副總監及高級講師馮明穗博士,為我們主講「社會變遷下家庭在護老方面的角色」,她提到以老護老的現象愈加普遍,尤其在低收入家庭之中,他們在經濟和身心方面均承受重大壓力;照顧者亦面對情緒以至工作上的影響,建議為他們提供情感支援。而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醫學院榮譽臨床助理教授范寧醫生,則分享「醫療照顧與家庭護老的終極目標」,他提倡「社醫共生」,及早讓社工乃至社區人士結合醫護團隊,一起締造長者及照顧者友善的社區,例如新加坡的醫療系統較香港具備更多社區元素。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余秀鳳教授就介紹了「支援家庭護老的介入模式」,鼓勵從病人的強項而非弱項入手,其研究發現這有助認知障礙症病人改善其認知功能及情緒管控,亦可紓緩照顧者的壓力。
另外論壇有幸邀得兩位照顧者分享同路人心聲。余太正照顧同樣年約八旬、卻患有認知障礙症的丈夫,加上三名子女早已移民,直接照顧上的重擔遂落在余太身上,難免在照顧上感到很吃力,更遇上住所需要維修,但感恩子女雖然身處外地,仍遙距關心自己,晚上又會跟爸爸視訊,互相慰問。至於區女士因為年紀老邁的爸爸身體轉差,一度需要送他到內地復康機構照料而奔波,同時家中有一名弟弟和出現退化的媽媽需要照顧等,都令身為二女的她頓感徬徨,於是不斷與大姊溝通,彼此分擔照顧上的責任,引起在場人士的共鳴。最後問答環節,台上講者與台下觀眾就跨界別的協作模式作熱烈討論,足見「無論家庭成員是否身在同一屋簷下,只要有愛,家就在」。
家福會較早前舉辦了「齊撐護老 ‧ 為你煮餐好」食譜設計比賽,得到社會上不同背景和年齡的人士積極嚮應,齊齊為護老者集氣,亦藉是次論壇頒發獎狀及禮物予各得獎者。承蒙「恒基物業管理部 - 恒愛義工隊」資助相關食譜書籍的印刷工作,相關得獎作品將結集成一本專為護老者而設的食譜書籍,以肯定護老者的付出。
家福會對長者及護老者的相關支援
家福會一直致力於長者服務,定期舉辦護老者的社區支援服務,包括關懷探訪、暫托、陪診服務、協助購物等,又會舉辦藝術工作坊及參觀活動,讓護老者有喘息空間。「護老拍住上」一系列護老者支援服務自2022年起推行,透過舉行「護老者月」、各護老及社區論壇等,協力喚起社區對護老者的關注。更多資訊請瀏覽:https://carer-support.hkfws.org.hk/。
圖片說明